华中师范大学内黎元洪墓变为民国大总统陵园
楚天都市报讯(记者罗茜 伍迪 叶茂林)开栏的话:下月10日,是结束我国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。为迎接这一天的到来,湖北省对23项辛亥革命遗址、文物进行了保护修缮。那些见证了当年峥嵘岁月、烽火硝烟的建筑、雕像、墓冢,穿越百年的时光,拭去了岁月的浮尘,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。
为引导广大读者回看历史风云,感受辛亥百年,连日来本报记者对这些遗址、文物进行了探访,今起本报推出“百年辛亥遗址探访”栏目,敬请关注。
华中师范大学东南角的一处小山坡下,今年立起一座崭新的牌坊,上书四个大字——共和磐石。穿过牌坊拾级而上,可见—块十余米高的水磨石墓碑,碑上刻着“大总统黎元洪墓”。
这个幽静的陵园,正是那位一生充满传奇又饱受争议的大总统最后的归宿。76年前叶落归根之后,他的身后之事也是一部传奇:从历时8年的风光大葬,到遗骸被掘墓冢被毁,再到墓冢历经多次修缮,最后定格在松柏环抱的武昌土公山。
本月初,黎元洪墓完成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并对外开放。连日来,记者访墓园、寻故人,还原该墓76年的风雨沧桑。
风光国葬
民国大总统魂归故里
1928年6月3日,黎元洪因脑溢血病逝于天津。彼时的中国,军阀割据,明争暗斗。但对于如何安葬这位下野的中华民国总统,各界意见却是鲜有的一致:政府致祭,修建专墓,举行国葬……
黎元洪生于湖北黄陂,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都督,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两任大总统、三任副总统的人。黎元洪发迹于武昌,按照他的遗愿,死后仍要归葬于武昌。国民政府认为他“首举义旗、创造民国”,择定武昌卓刀泉土公山为墓地,下令举行国葬。
根据相关文献及回忆录记载,黎元洪的丧葬过程经历天津殡殓、北京追悼、武昌安葬三个阶段,历时8年,盛况空前。1935年11月24日,国民政府在武昌为黎元洪举行国葬典礼。年过八旬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、著名古建筑专家张良皋老先生当时还是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。他随着送葬队伍陪送灵柩,从宝通寺一直走到卓刀泉。
据张良皋回忆,当天全国下半旗,停止喜庆娱乐—天。葬礼上,国旗前导,继之以军队仪仗队,引领着官员和外宾。省市各单位举着横幅、祭幛、挽联、旗幡随行,场面极其隆重。
墓冢被掘
黎元洪骨灰不知所踪
“文革”期间,黎元洪墓曾遭遇浩劫。当时,黎墓被红卫兵挖开,幸而当地公安通知了省博物馆,省博物馆派出两名工作人员前去清点和接收黎元洪墓随葬物品,文物才得以保留。省博派出的工作人员中,有一位就是现已退休的高仲达。
年过七旬的高仲达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,他赶到现场的时候,黎元洪的棺材已被红卫兵撬开,他们无法制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,只能根据地下文物归国家所有的政策,说服红卫兵将墓内随葬品交给省博物馆收藏。
高仲达回忆,黎元洪身上所穿的寿衣是套总统制服,头上戴了顶“总统冠”,它们都被红卫兵从其身上扒了下来。有人主张将它们和黎元洪的遗骸一起火化,他和同事极力解释这也是文物,总算保住了它们。
但是黎元洪及其夫人的遗骸,当时很快被送到火葬场火化,骨灰已不知所终。事后有人在墓地上盖起了房子,墓碑也不见了。直到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,武汉市政府拨款,在墓地原址附近修了个空冢,黎元洪墓才重回人们的视野。
重修陵园
总统墓迎来四方缅怀
时光飞逝,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到来之际,黎元洪墓迎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。武汉市斥资近3000万元,将原来孤立于山坡上的墓冢扩建为一个陵园,其中有牌坊、墓碑、墓冢、照壁、黎公亭等建筑。
据武汉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修缮工程于今年2月底全面开工,9月初完工开放。陵园修缮期间,拆除了园区内4栋老建筑(总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),对墓冢、墓碑、台阶、照壁都进行了维修,院内环境整治面积达6700平方米。
前日记者踏访修缮一新的陵园发现,原本荒凉的土公山上草木茂盛,苍松翠柏环绕。数十位从北京远道而来的游客,特地赶来缅怀。看到陵园入口牌坊上的“共和磐石”四个字,一位代表点头道:“他对维护共和、反对封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,当得起这个评价。”
陵园位于华中师大校内,周边是一些学生宿舍,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学生从陵园路过。一位大三女生告诉记者,陵园修好之后环境好了很多,让人赏心悦目。她们每天都要经过这里,经常可见一些同学在这里读书,一些爹爹婆婆来此晨练,还可见到前来缅怀的游客。
76年的风雨之后,黎元洪墓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。
重庆天文公墓版权所有